數(shù)據顯示,目前全球75%的人有手機。在很多大城市的街頭,放眼看去,拿著手機的人比比皆是。不過,手機對人類生活的改變,有時候可能會變得太過分,甚至有人患上了“無手機恐懼癥”(8月11日《廣州日報》報道)。
所謂“無手機恐懼癥”,是說任何事情都要借助網絡和手機等工具,斷了網,沒了手機,就像“癮君子”一樣不舒服,內心有嚴重的焦慮和焦躁情緒,甚至對現(xiàn)實生活都有了厭惡感、逃避感。
人際交流可以借助工具,人的交際交流卻不能墜入工具化生存。畢竟,人不是工具,而是有思想、有感情、有信念的“思想集合體”。人更是創(chuàng)造者,他需要借助面對面的交流、身臨其境的感受,通過“人格磁場”,給周圍群體以及社會帶來力量和希望。這種豐富多彩的社會性,才是人的本性所在。所以,過多地用工具化的枷鎖,鎖住了人本然的精氣神,以及社會能量的流動,注定是一種倒退,是一種精神洪荒化現(xiàn)象。
“無手機恐懼癥”,更需要用情感化、社會化進行拯救,多放大“人”的社會性以及交際性,從而給自己打造出美好的精神樂園,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樂趣和勃勃生機?。üy平)
(正文已結束)
推薦閱讀:贛財網
免責聲明及提醒:此文內容為本網所轉載企業(yè)宣傳資訊,該相關信息僅為宣傳及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站觀點,文章真實性請瀏覽者慎重核實!任何投資加盟均有風險,提醒廣大民眾投資需謹慎!